透视国内负电价现象:能源转型的阵痛与市场机制的破局
近年来,随着中国新能源装机的爆发式增长和电力市场化改革的深化,山东、山西、甘肃等地的电力现货市场频繁出现负电价。例如,2023年5月,山东电力现货市场实时电价在午间光伏大发时段跌至-0.08元/千瓦时,引发行业震动。这一现象看似违背经济规律,实则折射出中国能源转型进程中,传统电力系统与新型能源结构间的深层矛盾。如何理解负电价背后的逻辑?它究竟是转型的“阵痛”,还是市场机制改革的“突破口”?本文从国内实践出发,试图揭开这一现象的复杂真相。
1、国内负电价的典型特征与触发逻辑
与欧美国家相比,中国负电价现象呈现出鲜明的本土特征:
1. 地域集中性:多发生在新能源装机量大、本地消纳能力弱的区域(如西北、华北),而东部负荷中心因跨省输电能力受限,难以消纳过剩电力。
2. 时间规律性:光伏大发叠加午间用电低谷(如节假日)时,山东、山西等地的现货电价易跌破零点;风电集中区域(如甘肃)则因夜间负荷骤降出现负电价。
3. 政策关联性:与可再生能源保障性收购政策、煤电价格联动机制等形成对冲。
触发负电价的核心逻辑链:
新能源装机激增(2023年风电光伏装机超9亿千瓦)→ 电网调节能力不足(抽蓄、储能占比仅2.4%)→ 午间/夜间电力供过于求→ 火电企业为避免深度调峰损失被迫低价竞标→ 现货市场价格“踩踏”至负数。
这一过程本质是“刚性供给”与“弹性需求”的失衡。以山东为例,2023年光伏装机突破45GW,午间出力占比可达全省负荷的70%,但缺乏足够储能和跨省通道,过剩电力只能通过价格“熔断”出清。
2、阵痛之源:国内能源转型的三大结构性矛盾
负电价并非简单的市场失灵,而是中国电力系统在转型中暴露出的深层矛盾的显性化:
1. 电源结构失衡:新能源“一条腿快跑”
- 装机狂奔,消纳滞后:2023年全国风光新增装机达2.8亿千瓦,但配套储能仅投产21GW,跨省特高压输电通道利用率不足60%。
- 煤电进退维谷:承担保供压力的煤电机组被迫参与深度调峰,山东30万千瓦机组启停一次成本超40万元,但现货市场补偿不足其成本的30%。
2. 市场机制失配:计划与市场的“双轨摩擦”
- 中长期合约与现货市场割裂:国内80%电量通过政府定价的中长期合约锁定,仅20%进入现货市场。当新能源大发时,现货市场成为“过剩电力的泄洪区”,价格剧烈波动。
- 辅助服务市场缺位:调峰、调频等服务仍依赖行政指令而非市场定价。2022年西北电网弃风弃光损失中,60%源于调峰资源不足,但相关成本难以传导至用户侧。
3. 利益分配冲突:转型成本谁来承担?
- 新能源“零边际成本”冲击传统电源:风光发电挤占煤电发电空间,
3、破局之路:重构适应新型电力系统的“中国方案”
化解负电价困局,需跳出“头痛医头”的局部思维,从市场机制、技术路径、制度设计三方面推进系统性改革:
1. 市场机制:构建“三层市场”协同体系
- 中长期市场“保稳定”:推动新能源进入中长期交易,通过“带曲线”分时合约锁定基础收益。广东已试点风电企业签订分时段PPA,降低现货市场风险敞口。
- 现货市场“促优化”:扩大现货市场试点范围,引入“节点电价”机制反映不同区域的供需差异。浙江已通过节点电价将负电价限制在局部电网,避免全省价格踩踏。
- 辅助服务市场“补短板”:建立调峰、调频容量市场化交易机制。山东首创“爬坡辅助服务”产品,允许储能、可中断负荷等主体竞价提供灵活性资源。
2. 技术路径:打造“源网荷储”四位一体生态
- 储能经济性破局:推广“新能源+储能”一体化开发模式,山东对配储20%以上的光伏项目优先并网,推动储能度电成本降至0.3元以下。
- 数字电网赋能:国家电网在河北建设“新能源云”平台,通过AI预测将风光出力误差率从15%降至5%,并联动调度储能、虚拟电厂资源。
- 负荷侧革命:浙江试点“需求响应+分时电价”套餐,用户午间消纳光伏可获得0.2元/度补贴,2023年削峰填谷能力提升30%。
3. 制度设计:平衡转型成本与公平性
- 容量补偿机制:山西对煤电机组按可用容量支付补偿费用,确保其在低利用小时数下维持系统备用能力。
- 绿色金融创新:发行“碳中和债券”支持储能、特高压建设,华电集团2023年发行50亿元债券专项用于灵活性改造。
- 跨省区利益协调:建立“送受端电价联动”机制,西北送华东特通道试行“输电价+过网费”分拆定价,降低新能源跨省交易门槛。
4、未来图景:负电价将倒逼出怎样的能源新生态?
负电价终将随着电力系统的成熟而淡化,但其引发的变革将持续重构中国能源版图:
- 新能源从“电量主体”迈向“电力主体”:到2030年,风光装机占比超40%,但需通过储能聚合、虚拟电厂等技术提供调峰能力,成为真正的“系统主角”。
- 电力商品属性深度释放:分时电价差可能拉大至5倍以上,催生“电力套利”“负荷聚合商”等新业态。特斯拉上海工厂通过自建储能系统,已在浙江现货市场实现负电价时段套利。
- “全国统一电力市场”加速成型:跨省区交易占比将从当前的10%提升至30%,形成“西电东送+北电南供+区域互济”的能源互联网。
结语
负电价如同一面镜子,既照出中国能源转型的阶段性阵痛——新能源超速发展与传统体制的适配滞后,也映照出破局的方向——唯有通过市场化改革释放系统灵活性,才能将风光资源的波动性转化为新型电力系统的韧性。这场转型没有现成答案,但中国的实践已表明:阵痛不是终点,而是新生的开始。当市场机制与技术革命协同发力,负电价终将成为历史坐标上的一个注脚,而它推动构建的清洁、高效、智能的新型电力系统,将成为“双碳”目标落地的重要基石。
来源丨365智慧能源
-
松下宣布关闭储能业务
全球电子公司松下于周一宣布,计划关闭其太阳能及储能业务部门。该公司为户用市场生产太阳能组件、逆变器和电池已超过25年,曾是SolarCity/Tesla经销商的主要太阳能供应商。
넶0 2025-04-30 -
-
中钠储能控股子公司定边中钠新能源500MW全钒液流储能项目备案成功
近日,中钠储能技术有限公司(下称“中钠储能”)控股子公司-定边中钠新能源有限公司(下称“中钠新能源”)迎来了振奋人心的好消息!总投资9.7亿元的500MWh全钒液流储能电池制造建设项目已顺利通过审核,完成企业投资项目备案确认!
넶1 2025-04-30 -
-
震撼交易!欧洲最大储能项目50%股权易主!
丹麦投资公司哥本哈根基础设施合作伙伴(CIP)代表旗下 “哥本哈根基础设施四号基金”(CI IV),与法国安盛投资管理另类投资部(Axa IM Alts)达成协议,出让其位于苏格兰的Coalburn 1电池储能项目(BESS)50%股权。
넶1 2025-04-30 -
磷酸铁锂技术+全钒液流,中广核麻栗坡100MW/200MWh构网型共享储能项目即将投运
近日,中广核麻栗坡构网型共享储能项目即将在麻栗坡投运,该项目为云南省第一批新型储能试点示范项目,也是云南省第一个由发电企业投资采用构网型技术的试点项目。
넶1 2025-04-30 -
12亿元!中铁十六局、中铁十一局中标3个新能源项目
넶1 2025-04-30 -
巨型“充电宝”助力风光电消纳——寰泰储能全钒液流储能电池全生产链项目见闻
时下,瓜州县北大桥高载能产业园内,由寰泰储能科技有限公司投资建设的300兆瓦全钒液流电池储能装备生产项目火力全开。
넶1 2025-04-30 -
储能电站正式投运:胜顶智科开启工商储能运营新征程!
2025年4月29日,胜顶(湖南)智控有限公司投资建设的长沙高新区某冶炼企业厂区1500kW/3137kWh工商业储能电站项目正式并网投运。
넶1 2025-04-30 -
资阳举行虚拟电厂及储能项目集中签约仪式 政企携手筑牢迎峰度夏电力保供防线
4月25日,资阳市举行虚拟电厂及储能项目建设集中签约仪式,20家企业与资阳瑞雁环保能源科技有限公司现场签约。
넶1 2025-04-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