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清泉院士:AI赋能,开启能源与汽车革命新征程

首页    首页头条要闻    陈清泉院士:AI赋能,开启能源与汽车革命新征程

10月10日,由中国电池工业协会主办的IBIE2025电池博览会同期会议2025中国国际电池应用大会暨第三届中国国际新型储能发展峰会在深圳召开,本次会议主题为“动能无届 芯赋未来”。中国工程院院士陈清泉在主论坛发表题为《人工智能赋能、能源革命与汽车革命新征程》的主题演讲。

他指出,当前储能行业的迅猛发展得益于多领域需求的共同驱动,呼吁将学术论坛、企业创新活动与博览会有机结合,深化行业交流合作,为产业高质量发展注入动力。

 

陈清泉院士从科学迭代、科学与工程的内涵、AI 研发思想、能源革命、汽车革命及跨界融合理念六大维度展开阐述。他强调,迭代是科学推动历史变革的核心模式,人类从农业革命到智能革命的演进历程印证了这一规律。而新质生产力的核心在于以 "高科技、高效能、高质量" 的 "新三高" 取代 "高投入、高消耗、高排放" 的 "老三高",需通过持续追问与探索实现突破。

 

在解析科学与工程的关系时,陈清泉院士提出,二者是推动人类发展的重要引擎。科学聚焦 "为什么" 的真理探索,具有无国界性,其精神内核在于质疑与独立思考,需通过逻辑推理与实验验证追求永无止境的突破;工程则侧重 "怎么做" 的实践落地,需集成科学、技术与管理,以明确目标为导向,融合系统思维与创新思想,通过产学研结合培养具备扎实基础与质疑精神的创新型人才。

 

谈及人工智能研发,陈清泉院士分享了香港理工大学的实践经验:以人文世界、信息世界、物理世界 "三个世界融合" 为哲学思想,重视政策等人文因素的关键作用;以大模型、数字孪生、大数据三大规律为科学根基;以规律优化与价值转化为工程路径。这一体系已取得显著成效,其团队开发的人工智能 Agent 仅用半年便在电池正负极材料及电解质研发中获得突破,彰显了 "机器科学家" 处理海量数据、加速研发进程的优势。

 

针对碳中和背景下的能源革命,陈清泉院士对比了各国发展路径:我国需在2030年碳达峰、2060年碳中和的紧迫时间窗口内,依靠创新实现能源的可持续、可负担与可靠发展。他指出,太阳能、风能等新能源的不确定性带来电网平衡挑战,储能成为关键解决方案,而从传统铜铁发电机向硅基/碳基电力电子转换的技术升级势在必行。电气化与氢能的互补发展将为能源结构转型提供重要支撑,二者可通过加氨、加甲醇等方式实现高效转换。

 

在汽车革命领域,陈清泉院士明确其电动化、智能化、网联化的发展方向,强调电动汽车已超越传统交通工具属性,需融合能源、通讯与汽车工程等多领域技术。当前产业面临电动汽车与电网、云平台友好互动两大核心挑战,需遵循创新驱动、"政策与市场双轮驱动"、"好产品、好基础设施、好商业模式" 及 "四网融合" 原则,推动实现人车路云一体化,进而赋能智能交通、智慧城市建设,其技术经验还可延伸至低空经济与船舶领域。

 

回顾中国电动汽车发展历程,陈清泉院士表示,通过 "换道超车" 策略,我国在电动机、电池等核心领域突破国外技术依赖,历经孕育、成长、快速增长三阶段,构建起强大产业生态链。他提出电池发展需兼顾电动汽车用高能量密度路线与电网用安全长寿命路线,持续攻关下一代锂电池、智能电池等技术,并推进氢能燃料电池研发V2X术应用。

演讲中,陈清泉院士系统阐释了 "四网四流融合" 理念:通过能源网、信息网、交通网、人文网的 "四网" 融合,驱动能源流、信息流、物质流、价值流的 "四流" 协同,核心在于实现人文、信息、物理世界的深度融合,完成从数据到信息、知识再到智能的价值转化。他创办的国际院士科创中心正致力于推动技术、政策、金融与文化的国际联动,践行多学科交叉、多产业互补、多层次研发的创新理念。

 

最后,陈清泉院士以 "六个眼睛" 理念与参会者共勉:既要具备前瞻性思维与历史视野,也要拥有综合考量与落地能力,同时关注国际经验与发展动态。他呼吁以饱满热情与丰富想象力投身创新,注重跨界融合与科学投资,为科技强国建设与人类福祉贡献力量。

2025年10月15日 11:55
浏览量:0

免责申明:凡注明“来源:XXX”的消息均转载自其它媒体,版权归原媒体及其作者所有。转载目的在于充分传递行业资讯,并不代表本会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稿18811449116。

24小时热门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