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众日报:全国首个新能源机制电价落地,信号几何?

首页    电力市场    大众日报:全国首个新能源机制电价落地,信号几何?

10月14日,2025年山东省新能源机制电价竞价结果出炉:经公开竞价和结果公示,2025年山东风电项目机制电量为59.67亿千瓦时,机制电价为每千瓦时0.319元;光伏项目机制电量为12.48亿千瓦时,机制电价为0.225元。

 

这是全国首个落地的新能源机制电价,两组数字不仅为山东新能源项目立下“市场标尺”,更成为全国新能源行业从“靠政策补贴”转向“靠能力竞争”的关键信号——以价格为杠杆,撬动能源结构优化的大幕就此拉开。

 

2025年被业内称为“新能源电价改革元年”,政策层面的转型导向持续明晰。年初国家发展改革委136号文明确新能源电量原则上全面进入电力市场,打破固定电价依赖;9月1192号文进一步强调促进新能源发电就近消纳,直指行业“发得出、用不掉”的核心痛点。山东此次竞价结果的落地,向全国传递出清晰信号,新能源市场化不是短期试水,而是未来发展的必然路径。

 

风电光伏“冷热不均”,价格差里藏着能源结构优化逻辑

山东此次机制电价竞价,最引人关注的是风电与光伏的“差异表现”。从机制电量看,风电入选59.67亿千瓦时,光伏入选12.48亿千瓦时,风电的“份额”显著多于光伏。机制电价方面,风电价格0.319元/千瓦时,光伏0.225元/千瓦时,风电价格吸引力更大。“光伏竞价结果低于此前预期。”山东省太阳能行业协会常务副会长兼秘书长张晓斌坦言。

 

数字背后的“倾斜度”,源于山东新能源消纳的现实难题。山东是新能源大省,尤其是光伏装机容量常年居全国第一。但光伏出力高峰集中在午间,此时工业企业多午休、居民用电少,电网负荷低谷常出现“发用错配”,甚至负电价;而风电出力高峰在夜间和清晨,能与光伏形成“白天用光伏、晚上用风电”的互补,帮电网减轻调峰压力。业内人士普遍认为,这是风电更受政策青睐的核心原因。

 

新能源市场化的核心,是让价格反映供需与价值。风电竞价区间0.094-0.35元/千瓦时,最终出清价0.319元/千瓦时,占到价格上限的91%;光伏竞价区间0.123-0.35元/千瓦时,最终出清价0.225元/千瓦时,仅占上限的64%,比风电低近三成。“新能源全面入市后,其收益逻辑从‘有保障的稳定收益’转向了‘基于市场价格的竞争收益’,供需决定价格。这就倒逼相关企业要更加聚焦自身的成本控制和科技创新,也推动相关行业从‘规模竞赛’转向了‘效益比拼’。”山东省新型电力系统研究中心高级工程师曹相阳的判断,道出了价格信号的深层作用。

 

这组价格向市场释放出山东优化能源结构的清晰意图:引导光伏产业平稳发展,吸引更多资本投到风电领域,推动山东能源结构从“光伏一家独大”转向“风、光、储协同发展”。参与了此次机制电价竞价的华能德州电厂新能源部主任刘振,在价格公示后迅速捕捉到了风向:“这组价格信号为我们后续加力布局风电发展提供了市场指引。”

 

“价格锚”调供给,分时电价促消纳

山东的电价改革并非“单点发力”,而是打出了“发电端调供给+用电端促消纳”组合拳:机制电价在发电端引导能源结构调整,“五段式”分时电价从用电端匹配新能源出力。两者配合,解决新能源“发得出、用不掉”的核心痛点。

 

“五段式”分时电价是将一天24小时分为尖、峰、平、谷、深谷五个时段,实行“高峰电价高、低谷电价低”的差异化定价。对居民来说,最直接的好处就是“充电省钱”。济南天桥供电中心电费电价专责董博磊以电动汽车充电举例:“23点到第二天7点是低谷时段,电价0.385元/千瓦时;部分月份中午还设了深谷时段,电价仅0.222元/千瓦时,只有尖峰时段电价的四分之一。一年下来,如果充电集中在深谷段,一辆电池容量60度、续航里程450公里的纯电动汽车充电成本可控制在600元左右。”

 

对企业来说,因工商业的分时电价波动更大,“省钱+消纳”双重作用更明显。高峰时段电价在平段基础上上浮70%,尖峰时段上浮100%,低谷时段下浮70%,深谷时段下浮90%,价格信号特别清晰。对部分高耗能企业而言,合理调整生产工序,每月就能省下相当可观的成本。

 

2024年,靠分时电价引导,山东中午的新能源消纳能力增加了583.87万千瓦,晚高峰用电负荷转移了225.51万千瓦。今年迎峰度夏期间,山东全网用电负荷72天突破1亿千瓦,最高达1.3021亿千瓦的历史峰值,这套机制有效弥补晚高峰时段性供应缺口,缓解了电网压力。

 

“山东样本”提供市场化改革的可复制路径

新能源市场化改革并非简单放开价格,而是通过制度设计,让发电企业、用户、电网等每个市场主体,在能源系统转型中找到可持续的价值坐标。

 

过去,新能源的发展依赖“标杆电价+全额上网”,收益可预期,推动装机规模快速增长。但伴随新能源装机量大涨,电网调峰压力陡增,尤其是光伏午间集中出力、现货价格屡现负电价后,“谁来消纳”成了行业增长瓶颈。国家发展改革委136号文推动新能源全面入市,但各地对新能源项目的价格预期一直比较模糊。

 

山东作为经济大省、用电大省,通过充分竞争形成的风电、光伏的价格,为全国新能源投资市场立起了“参照物”。

 

这种转型对行业全链条提出了新要求。发电侧要加快“灵活性改造”,比如配储能、参与辅助服务市场赚调峰收益;用电侧要推动“需求侧响应”,在电价低谷时多用电,既消纳绿电又降成本;系统侧要布局“源网荷储一体化”“虚拟电厂”等,提升电力系统效率。

 

在这场转型中,储能的角色被彻底重塑。随着光伏午间负电价成为常态,未配置储能的光伏电站资产价值将大幅缩水,甚至面临生存风险。山东国电投能源营销有限公司总经理林华分析:“新能源全电量入市短期内可能造成储能行业震荡,尤其是独立储能投资趋于理性,但长期来看,随着山东放宽市场限价、完善容量补偿机制等政策落地,构网型储能、新能源配建储能、绿电直连项目配建储能等领域将迎来发展机遇。”

 

当下,新能源市场已在悄然改变,其发展已从“拼规模”进入“拼质量”阶段,电价变革正在重塑新能源投资生态,负荷为王时代已经开启。

来源丨大众日报

2025年10月15日 15:10
浏览量:0

免责申明:凡注明“来源:XXX”的消息均转载自其它媒体,版权归原媒体及其作者所有。转载目的在于充分传递行业资讯,并不代表本会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稿18811449116。

24小时热门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