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合肥到欧洲:国轩高科斯洛伐克超级电池工厂破土动工,中国新能源势力加速挺进欧洲腹地
10月28日,斯洛伐克小城Šurany(舒拉尼)迎来了一场具有里程碑意义的奠基仪式。中国动力电池巨头——国轩高科的欧洲超级工厂正式破土动工。这不仅是斯洛伐克历史上首座大型电池制造基地,更是中国新能源企业在欧洲腹地落下的关键一子。

根据规划,这座占地65公顷的超级工厂将在2026年实现试生产,2027年全面投产,首期设计产能达20 GWh。产品将主要出口至欧盟市场,为当地创造1,300个就业岗位。
斯洛伐克总理罗伯特·菲佐在仪式上表示:“这是斯洛伐克历史上最大规模的投资之一,标志着我们的汽车工业进入了新的时代。”
一、中国电池巨头的欧洲落子
这场奠基仪式,是国轩高科全球化征程的重要里程碑。早在2024年12月,国轩就宣布计划在斯洛伐克和摩洛哥两地投资25.14亿欧元(约合29亿美元),分别建设两座年产20 GWh的锂电池生产基地。斯洛伐克项目总投资不超过12.34亿欧元,由Gotion InoBat Batteries(GIB)EnergyX Slovakia负责开发。
这是国轩与当地知名电池公司InoBat Auto的合资企业——国轩持股80%,InoBat持股20%实际上,国轩早在2023年9月便收购了InoBat 25%的股份,为此次合作奠定了基础。
与此同时,另一座位于摩洛哥拉巴特地区的工厂也在规划中,总投资不超过12.8亿欧元,同样目标年产20 GWh。从非洲北岸到中欧腹地,国轩正在用一条能源产业的“新丝绸之路”,编织出全球化的新能源版图。
二、欧洲电动化转型的“心脏地带”
选择斯洛伐克,并非偶然。这个中欧国家虽然面积不大,却是欧洲汽车工业的重要基地。大众、斯特兰蒂斯、起亚等多家国际车企在此设有整车生产厂。汽车产业约占该国GDP的13%以上,是名副其实的“汽车王国”。
然而,欧洲电动化转型的最大瓶颈正是电池供应链的短缺。在欧盟“2035年禁售燃油车”政策和碳中和目标的双重驱动下,欧洲急需构建本地化的电池产业链。
这时,国轩的出现无疑是“及时雨”:它不仅带来先进的电池技术与制造能力,还带来完整的新能源生态体系——从正极材料到智能制造,从储能方案到回收循环。“中国速度+欧洲市场”,正在成为电动化时代新的增长方程式。
三、从合肥出发的“全球梦”
国轩高科的总部位于中国合肥,这座城市已成为中国新能源产业的重要高地。从合肥起步到全球第七大电池制造商,国轩只用了不到二十年。
根据韩国SNE Research数据,2024年前八个月国轩以3.6%的市场份额跻身全球前七。如今,国轩不再只是出口产品,而是直接将产线、技术与标准体系输出至海外。与其说是“制造出海”,不如说是“产业出海”——在全球范围内落地、扎根、协作。这种模式,正是中国新能源产业迈向成熟的象征。“真正的全球化,不是卖出去的产品,而是被世界认可的能力。”
四、斯洛伐克的“新动能”
斯洛伐克素有“欧洲汽车装配工厂”之称,但在新能源浪潮中,这个传统汽车强国同样需要转型国轩的到来,为其注入了新的动力。奠基现场,菲佐总理强调:“这不仅是一项投资,更是斯洛伐克汽车产业转型的开始。”国轩带来的,不只是资金与岗位,更是新能源技术的迁移与产业结构的升级。
未来几年内,围绕这座超级工厂,斯洛伐克将形成完整的电池产业生态:上游材料企业将被吸引进入中欧市场;下游整车厂将获得本地供应的高性能电池;科研院校与技术中心将与国轩开展新能源领域合作。可以预见,Šurany这座小城,或将成为欧洲新能源产业的“新硅谷”。
五、摩洛哥:连接非洲与欧洲的“能源双枢纽”
除了斯洛伐克项目,国轩在摩洛哥的布局同样令人瞩目。摩洛哥地处非洲西北端,与欧洲隔海相望,是连接非欧贸易的重要门户。它与欧盟有自由贸易协定,拥有稳定的政策环境与便捷的港口资源。
国轩计划在这里建设Gotion Power Morocco,同样年产20 GWh,主要供应欧洲与北非市场。这意味着,国轩在地理上形成了一个极具战略意义的“双基地体系”:斯洛伐克,辐射中欧核心车企;摩洛哥,通达南欧与非洲市场。这不仅提升了全球供应链的韧性,也进一步增强了国轩在国际电池产业中的话语权。
六、中国新能源的“欧洲外交”
在当前欧美保护主义情绪升温的背景下,中国企业在欧洲建厂面临诸多挑战。国轩能顺利落地斯洛伐克项目,离不开其独特的策略:
本地化合作:通过与InoBat等欧洲企业合资,赢得政策与市场信任;
技术驱动:以高能量密度电芯、智能制造系统为核心竞争力;
绿色制造:符合欧盟ESG与碳足迹标准,强化环保属性;
社会贡献:直接创造千余个就业岗位,获得政府与民众支持。
这种“合作式出海”路径,正在成为中国新能源企业在海外发展的新模板。“当中国技术与欧洲标准握手,新能源就不再是竞争,而是共赢。”
七、未来:从供应商到合作伙伴
随着斯洛伐克项目建成投产,国轩高科将不再只是欧洲汽车厂商的供应商,而是新能源生态的重要参与者。
未来可以预见:大众、宝马、斯特兰蒂斯的电动车中,可能搭载Šurany出产的电池;合肥的研发团队与欧洲工厂将实现全球协同创新;中欧新能源合作将由贸易关系升级为技术共建与产业融合。这意味着,中国企业已不再是“制造商”的角色,而是新能源时代的“系统共创者”。
八、结语:从“造电池”到“造未来”
国轩高科斯洛伐克工厂的破土,不仅是一场商业投资,更是一场能源时代的宣言。它标志着中国新能源力量从区域走向全球,从制造走向共建,从合肥走向世界。
当中国的电池技术在欧洲的土地上落地生根,当斯洛伐克的工厂与合肥的实验室遥相呼应,这不仅是国轩的胜利,更是中国新能源产业走向成熟与自信的象征。“未来的能源,不再有国界;未来的制造,也不再只是东方的力量。”
来源丨网络资讯
中国制造,正在以新的方式,融入世界、改变世界。
-
卸任10年后,70岁的国家发改委原副主任徐宪平被查
11月3日,中央纪委国家监委网站讯 经中共中央批准,中央纪委国家监委对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原党组成员、副主任徐宪平严重违纪违法问题进行了立案审查调查。
넶3 2025-11-03 -
破局南欧、波罗的海,纵深非洲!海博思创五国项目连获捷报 加速全球布局
近期,海博思创在EMEA(欧洲、中东、非洲)储能市场实现重要突破,接连在希腊、爱沙尼亚、立陶宛、科特迪瓦与津巴布韦五国新增储能项目,以定制化解决方案精准对接区域能源需求,进一步完善全球化战略布局,为当地能源结构转型注入强劲动力。
넶0 2025-11-03 -
比亚迪储能联手墨西哥Skysense部署大规模储能
近日,比亚迪储能公司与墨西哥能源企业Skysense正式宣布达成战略合作,计划于2025至2026年间在墨西哥部署大规模储能系统。此次合作将以比亚迪MC Cube-T储能系统为核心支撑,覆盖调频、虚拟电厂、紧急备用等多元应用场景,旨在通过技术与模式创新提升当地能源弹性,减少柴油依赖与供电中断,为工业、机场等能源密集型用户实现成本降低与运营连续性保障。比亚迪北美副总裁Oscar Su与Skysense创始人兼首席执行官Enrique Garduño共同宣布这一合作,标志着中国储能技术与服务模式深度融入拉美能源转型进程。
넶3 2025-11-03 -
莱茵打造德国最大电池储能设施,400MW/700MWh复用退役核电站助能源转型
德国莱茵集团(RWE)正于贡德雷明根能源场地打造该国迄今为止规模最大的电池储能设施。这座 400MW 的储能设施储能容量达 700MWh,将利用目前正处于退役阶段的核电站现有电网连接资源。
넶2 2025-11-03 -
印度OMC Power 与本田合作:共创退役电动汽车电池储能方案,助力清洁能源转型
2025年10月28日 , 印度分布式可再生能源企业 OMC Power 与本田汽车(Honda Motor)正式达成合作,将联合开发基于退役电动汽车电池再利用的储能解决方案,该方案可应用于微电网、屋顶储能及电信领域,为印度清洁能源转型提供支撑。
넶2 2025-11-03 -
-
金力股份固态电解质隔膜实现突破与量产,批量供货卫蓝新能源!
在追求高安全、高能量密度电池的征程上,固态电解质技术正成为关键的突破口。金力股份在固态电解质领域已实现重要产业化进展,成功推出了两类核心产品:半固态电解质涂层膜与固态电解质涂层膜。
넶2 2025-11-03 -
商用电动汽车换电安全、《锂离子电池编码规则》等国家标准已实施
11月1日起,商用电动汽车换电安全、《锂离子电池编码规则》国家标准等一批重要国家标准开始实施,将为规范新兴产业及未来产业健康发展、营造良好消费环境、保障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提供标准支撑。
넶3 2025-11-03 -
钠锂协同赋能算力发展,海辰储能AIDC解决方案海外落地加速
随着AI算力需求的指数级增长,数据中心的能源稳定性与绿色化转型成为全球数字基建发展的核心命题。海辰储能凭借前瞻性技术布局,推出融合锂钠双技术路线的AI数据中心(AIDC)储能解决方案,近期在全球多个顶级展会亮相并实现规模化落地,为算力基础设施提供稳定、高效的能源支撑。
넶1 2025-11-03 -
从合肥到欧洲:国轩高科斯洛伐克超级电池工厂破土动工,中国新能源势力加速挺进欧洲腹地
10月28日,斯洛伐克小城Šurany(舒拉尼)迎来了一场具有里程碑意义的奠基仪式。中国动力电池巨头——国轩高科的欧洲超级工厂正式破土动工。这不仅是斯洛伐克历史上首座大型电池制造基地,更是中国新能源企业在欧洲腹地落下的关键一子。
넶4 2025-11-03